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唐伟胜教授做客外语论坛谈作为叙事传统的博物与罗列
作者:戴思晴编辑:张亚男审核:李敏锐时间:2023-04-18点击:

2023年4月13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人才计划”入选者唐伟胜应邀做客第213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以“作为叙事传统的博物与罗列”为题的学术讲座。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李敏锐副教授主持讲座。

唐伟胜介绍了罗列的定义及分类。他《牛津词典》、《柯林斯词典》以及贝尔克纳普学者有关罗列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并说明罗列可分实用性的罗列pragmatic list)及文学性的罗列literary list)两大类。唐伟胜在弗卢德里克按照叙事意图对罗列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文学性的罗列,提出建议按照罗列在叙事中的结构功能来分类,将其区分为“策略性的罗列”(strategic list)和“体验性的罗列”(experiential list)两种并且指出这两类罗列一般情况下都是分离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可能重合,即体验性的罗列也可能成为一种策略性的罗列,起到渲染氛围或推动叙事进程的作用。

唐伟胜列举了中西叙事传统中的罗列书写。他提出,西方罗列书写始于荷马《伊利亚特》,正如弗卢德里克所言,此处的罗列主要为了展示战船数量之多,是典型的“策略性的罗列”;这种史诗式的罗列书写被后世作家继承,维吉尔、奥维德、斯塔提乌斯等古罗马诗人都纷纷在作品中祭起这一法宝。从荷马到斯宾塞,西方文学中的罗列由为清晰化而罗列逐渐让位于为体验而罗列。从18世纪开始,西方物质开始丰富,日常之物得以进入罗列,从而彻底改变了史诗罗列方式。

关于中国叙事传统中的罗列书写,唐伟胜谈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些不加修饰的铺排其实就是罗列。就叙事而言,大规模使用罗列书写开始于战国,成熟于两汉,兴盛于魏晋的博物体志怪小说。博物叙事一度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博物首先是儒家君子的崇高理想;其次,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战事频繁,名士玄学清谈成风,言必称老、庄,异人、异物、异地成为当时文人普遍喜爱的话题。谈及中西方罗列书写的对比,表明西方罗列书写始于展示作者追求明晰化,中国博物书写则始于展示作者的博物知识。但随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罗列都被用来实现更多叙事意图。

唐伟胜对现当代叙事中罗列的叙事效果进行了举例。他表示,罗列既是一种绘画技巧,在空间中呈现并列的静态事物,同时也是一种作诗技巧,在时间中呈现先后承续的事物。罗列既可以强调事物的静态性,又可以强调事物的动态性,因此可以用来实现多种多样的叙事效果。他通过举例讨论了罗列可能产生的叙事效果,但绝非是穷尽性的:一是展示生活的杂乱;二是制造晕眩效果;三是显示物的压迫性;四是显示物的平等;五是显示物的独立。

讲座最后,唐伟胜教授同师生互动交流,他就大家提出的“我们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建立外语、物叙事与讲好中国故事三者之间的联系?”、“爱伦坡的作品与物叙事之间的关系?”以及“本次讲座所谈及的罗列的叙事效果中哪一条是最具有探究价值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详尽回答。


【专家简介】唐伟胜,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人才计划”入选者,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英语系访问学者、“叙事项目”(Project Narrative)研究成员,2016-2017年美国布朗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诗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叙事学分会会刊《叙事研究》执行主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分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