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傅修延教授论叙事中的面容
作者:谢雪茹编辑:张亚男审核:李敏锐时间:2022-06-06点击:

202263日晚7点,著名学者、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傅修延做客第170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在腾讯云端与广大师生进行了叙事中的面容专题讲座,院长覃江华教授致欢迎词,讲座由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李敏锐副教授主持。


傅修延谈到,人之为人在于有脸,面容不同于身体其他被衣物包裹的部位,是一扇心灵之窗,是灵与肉的深度融合体。人类的面容是精神层面向肉体层面渗出的体现。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有一张被内在精神照耀渗透的脸。人脸实际上是形和神的对立统一;面容指代的人脸更多偏向神的内涵,唯有面容才能把形和神之意涵都囊括在内。

傅修延论述道,人际沟通始于读脸,表情是人际交流的通用姿态语或口头语言的附加语。面部本身的表达方式在有声语言中起着构词的作用,如皱眉或者微笑等特殊的身体表达方式因交流需要被认为是口头语言或者通用姿态语的表征。为例证面容的表情可传递复杂微妙的信息,傅修延以佛家的拈花微笑为例介绍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深刻意蕴。

傅修延进而认为,表情符号模仿人脸,代表各种表情的符号不仅提示了面容的在场,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交流中的不足。表情符号的发送和接受,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面容的存在意义。面容更是被儒家纳入规训的范围;符合礼仪的礼容,与面容相关的容礼在不同场合更是有着不同的规定。傅修延进一步阐释了手如何作为面容表达方式,以及面容如何向身体之外的部位延伸,如先秦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面具等等。

对于外貌描写聚焦脸神的问题,傅修延认为,尽管脸部的形与神难以区分,但是零度风格的面容并不存在,每个人脸上都或明或暗地写着自己的既往经历。外貌描写是对叙事能力的一大考验。莱辛的化美为媚着眼于从动态角度描摹面容,我们的古人早就认识到应该弃静取动,所谓深描就是释放面容深刻的意蕴。对于叙事学中的外貌描写,傅修延认为语言艺术在塑造人物时不应铺陈细节,而应注重传神拟态。外貌叙事的更高境界是将媚态写出来。

最后,傅修延借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论断,阐释了未来媒介对于叙事中的面容表意的影响。关于对面容的诗意关注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书写中俯拾皆是,无一不说明人脸与文学的不解之缘,然而诉诸于语言,专注于对形态表现的外貌描写相较于镜头叙事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是,读屏时代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就是读脸,传媒变革将面容推到前所未有的高位,面容的表意功能在新科技时代会有更大的作为。



【专家简介】傅修延: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会会长。在Springer等知名出版社出版《中国叙事学》、《文本学》和《听觉叙事学》等专著,其中《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入选201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专著《中国叙事学》与论文《元叙事与太阳神话》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与三等奖,五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七次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分享:
Baidu
sogou